首页 > 快讯 > >正文


(相关资料图)

导语:在中国封建王朝中,皇帝处于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的权力巅峰,拥有至高无上的生杀之权,可以说,只要皇帝开心,他可以主宰全国子民的命运。 朱元璋的一刀切:凡是百姓逃荒,不问原因,一定是属地官员失职了! 如此一来,便流传一句话“伴君如伴虎”。在朝为官的朝廷官员,大多都明白取悦皇帝、谨言慎行才是安身立命之道。在历朝历代的皇权统治下,当属明太祖朱元璋一朝的官员最为难当。

相信大家对于朱元璋的性格特征和理政手段都有一定的了解,不论在正史还是野史的记载中,朱元璋的残忍暴虐的形象深深刻印在后人的大脑中。尤其是明初有名的四大案件,经过后人不断地加工和描绘,将朱元璋的冷血无情展示得淋漓尽致。 这四大案便是蓝玉案、胡惟庸案、空印案、郭桓案,不可否认的是,在这四大案件中,的确有数以万计的人丧命。其中死亡人数最少的是蓝玉案,但死亡人数也高达一万余人。要知道,中国古代的人口并不像当今社会一样,有着以亿计算的庞大基数。 不论在哪个国度和时代,仅在一个案件中,就处死数万人,实在是惊为天人,所以也难怪后人对朱元璋有着如此明显的刻板印象。如果说,朱元璋真的如正史、野史上所说的残暴狠毒,那么在朱元璋一朝当官又是一种什么体验?当时的官员是否都过着战战兢兢的从政生活? 实际上,客观分析史料,不难发现朱元璋一朝的官员并不似想象中的那般艰难,但也并不简单。其实,不论是在哪朝哪代在朝为官,只要抵制住权势、金钱的诱惑,不威胁到皇帝统治和百姓的利益,大多都可以做到平安无事 不过,在现实中,很多原本身怀远大抱负的官员,只在入仕初期能做到坚守自己的本心,但经过在官场的摸爬滚打和斗智斗勇,早已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,一味追求荣华富贵和位高权重。毫无疑问,这种错误的政治方向极易将他们推向皇权生杀予夺下的深渊。如果说,他们不及时悬崖勒马,便不会拥有一个安然无恙的好下场。 读过明史的朋友,必定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并非易事。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无权无势,一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英勇果敢,依靠身边人的帮扶和支援,才一步步走向权利争夺的中心区。也正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,深知底层百姓的水深火热,才十分关注平民百姓对于新建的王朝政权的看法和态度 作为一国之君,朱元璋深知民本思想是治国安邦、国泰民安的基础。为了赢得百姓对新生政权的信赖和支持,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十分痛恨,对于不谋政务的尸位素餐的官员也没有任何好感可言。如此一来,朱元璋站在权力巅峰,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些朝堂上的渣滓,必定想要杀之而后快 朱元璋经历过元末时期的混乱,深知流民是一个政权稳定安好的重要衡量标准。即使在朱元璋晚年,新生的政权在他的励精图治下,渐渐得以稳固,也始终坚持这一观点。在朱元璋的眼中,如果朝廷采用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下,还频频出现流民,那么一定与当地官员的失职渎职有密不可分的联系。 对于流民现象频生的属地官员,朱元璋一律以失职渎职处理。相反,对流落异乡的百姓,朱元璋则抱有很大的仁慈和善意,他坚信只要是还生活在大明的版图内,就是大明的子民,依旧可以受到王朝的庇护,享受大明的惠民政策 朱元璋明令要求地方官员,依照流程为流民办理户籍,给予流民一定的田地,让流民在异乡也可以安居乐业。不得不说,朱元璋在处置流民问题上,的确秉持着。也正是在这种勤政爱民的政治治理和统治下,明朝才能日益强盛

如果说,朱元璋的残暴冷酷是事实,那么朱元璋善意对待流民,体会人间疾苦也是值得后人肯定和认可的。后人在看待历史时,都应该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,在评判历史人物时,也务必做到理性客观,不能以偏概全 ?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
上一篇 下一篇
x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