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小狮子 | 排版 杳杳
近期,“海底长城”深中通道冲上热搜,这么厉害的工程迟早会在地理试卷中出现,今天我们一起用七个问题,从地理的视角来了解它。
(资料图片)
Q1
深中通道在哪儿?
深中通道,连接了深圳前海新区、中山翠亨新区和广州南沙新区,通道横跨珠江口东西两岸,全长24公里,集“桥、岛、隧、水下互通”于一体。
深中通道由多个部分组成,包括长约公里的海底隧道、伶仃洋大桥(主跨1666米)、中山大桥(主跨580米)、非通航孔桥(长约13公里)、东西人工岛以及深圳机场枢纽(地下部分)、万顷沙(部分工程)、横门枢纽(部分工程)。
Q2
为什么要修深中通道?
目前已建成的跨江通道有虎门大桥(1997年)、港珠澳大桥(2018年)和南沙大桥(2019年)。既然已经有3座跨江大桥了,为什么还要建深中和深珠通道呢?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:
✓ 缓解虎门、南沙大桥的交通运输压力
1997年虎门大桥在建成通车时为全国之最,但因为车流量增加速度很快,再加上多条高速路在此交汇,虎门大桥车流量远超负荷,尤其逢年过节时更容易堵车,许多老司机戏称它为“苦闷”大桥。
✓ 港珠澳大桥通行程序繁琐
虎门大桥太堵了,那咱们走港珠澳总行了吧。但由于港珠澳大桥通行许可严格、过境手续繁琐,且过桥费较高(私家车150元/次),让很多车主望而却步。
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,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,在这样的背景下,深中通道应运而生。
Q3
为何选择成本极高的
“桥+岛+隧”建设方案?
深中通道最终选用的方案是“东隧西桥”,其成本很高,总耗资约500亿。
如果与舟山跨海大桥(公里)、杭州湾跨海大桥(公里)相比,深中通道(24公里)并不算长。
为什么深中通道没有建全桥?或是全部建成海底隧道呢?
地质条件
深中通道所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,有多条断裂带经过,采用超长海底隧道,施工和运营风险巨大,因此“全隧”的方案行不通。
机场限高和船舶通航
我们往深中通道的东侧看,这里有深圳机场,为保证航空安全,需限高;而且这里还有多条高等级水道,为保证顺利通航,对水上建筑的高度也有严格要求。所以,东边这段,建桥的方案难以实施,因此“全桥”的方案也不行。
环保要求
深中通道东侧途径各类动植物保护区,因此在这部分地区减少桥墩。
采用海底隧道,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更大的通行空间,减少汽车在桥面上震动和噪音而产生的干扰,还可以减少因交通事故而造成的海水污染等。
Q4
修建过程中有哪些不利自然条件?
水文条件
伶仃洋是珠江最大的喇叭形河口湾,再加上底部有两个深沟,海底地形的变化加剧了浪高,使得海洋上“无风也有三尺浪”。
【涌浪】风浪离开风吹的区域后所形成的波浪。
为了减少水流对墩台的冲击,桥梁修建成弯曲状(如左图)。
俯视图
气候条件
工程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降雨较多,尤其是夏秋季节容易受到台风的侵袭。
海洋环境
海水腐蚀性强,对建筑材料要求高。
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工程团队在沉管隧道外部添加了牺牲阳极,保护内部的钢质结构不被腐蚀和锈化,还添加了玻璃鳞片涂层,增强保护效果。
【牺牲阳极】活性不同的两种金属连接后,处于同一电解质中,活性强的金属失去电子,受到腐蚀,活性差的金属得到电子受到保护。简单来说,就是在隧道外侧使用了活性更强的金属材料,从而减少海水对海底隧道的腐蚀。
此外海底环境还有高压、黑暗、低温等特点,这些都是施工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不利因素。
Q5
修建过程中的技术亮点有哪些?
沉管隧道工程规模大、技术难度高
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长约公里,断面宽度最大达到米,是世界上最长、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,工程规模大。
在海底完成隧道对接,难度好比“海底绣花”。
深中通道采用“推出式接头法”,将最终接头与最后一节管节一同制造,把推出段放置在管节内,就像一个巨型的抽屉内盒,然后再整体推出。
这种全新的接头结构装置为世界首创,极大提升了工程质量和施工速度。
为了保障精准对接,还采用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对安装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。
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共有32个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,管节的沉放大多选择在冬季,此时珠江处于枯水期,水位较浅,风浪较小,易于施工。
海上作业工厂化、智能化、模块化
深中通道的桥梁制造采取的是模块化生产方式,即每一段桥梁的制造都是在陆地上的“智慧梁场”完成,再由“天一号”架梁船运送到海上拼装。
相比在海上直接施工,这种新模式有利于整个工程的质量控制、降低施工风险,缩短制作周期,同时更好地保护了伶仃洋的生态环境。
【智慧梁场】位于中山市马鞍岛,是一个应用物联网+、信息化等技术,推行生产智能化、工厂化,实现模板自动化的预制梁场。
【架梁船】集取梁、运梁和架梁功能于一体,用于海上桥梁施工的船体结构。
模块化施工,我们并不陌生,世界上很多大型工程的建设都采用了这种新模式,18年的新课标一卷就考过。
Q6
啥时候修好?
建设完成后的意义如何总结?
2023年6月11日8时,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终接头顺利推出。这座“海底长城”终于合龙,深圳和中山两市在伶仃洋海底实现“牵手”,预计将于今年11月底全线贯通,2024年通车。
深中通道的贯通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,具体有哪些呢?这类设问,我们在综合题里常常遇到,可以从交通、经济和社会等角度作答:
交通
✓ 缩短深圳、广州、中山三地的通行时间,加快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;
✓ 缓解虎门大桥运输压力,提高运输效率;
✓ 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;
经济
✓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,加速珠三角城市区域发展,实现分工合作,优势互补;
✓ 拓展城市经济腹地,扩大深圳、广州、中山的城市服务范围,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;
社会
✓ 增加就业机会,提高居民收入;
✓ 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;
✓ 促进旅游发展等。
Q7
为啥修深中通道属于
开发海洋经济的范畴?
海洋经济是指开发、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。
我们可以用三个单词来快速判断某个产业是否属于海洋经济的范畴。
✓ “from”,来源于海洋的,比如海洋渔业、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、海水养殖、海洋生物医药制品等;
✓ “to”,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的生产和服务,比如海洋船舶业、海洋设备制造业等;
✓ “at/in”,发生在海洋上的,比如海洋运输、跨海大桥建设、海洋旅游等。深中通道的建设就属于这个类型。
点击链接,详细了解海洋经济→海洋经济。
做完题再走~
深中通道东起深圳,跨越珠江口后连同西岸的中山市,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,又一集“桥、岛、隧、水下互通”于一体的跨海通道工程(下左图)。采用了东隧西桥的方式,其中公里长的海底隧道采用“钢壳混凝土沉管结构(下右图)”,具有能适应超宽、深埋、变宽等建设条件,承载能力、抗裂性能好,耐久性有保障,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等优势。据此完成1-2题。
1.深中通道东线采用海底隧道,主要是为了(单选)
A.缩短通行距离和时间
B.保持飞机的起落安全和珠江主航道的通航能力
C.节约建设成本,降低难度
D.方便旅客欣赏水下风景
2.深中通道沉管工程最易施工的季节是(单选)
A.春季
B.夏季
C.秋季
D.冬季
答案与解析
1.B
【解析】深中通道东侧为深圳机场,且有多条高等级水道,为了保障飞机的正常起落和珠江主航道的通航能力,采用海底隧道,B正确;不能缩短通行距离,受隧道条件限制,车行速度可能受限制,通行时间未必能缩短,A错误;修建海底隧道,采用钢壳混凝土沉管结构,还要修建人工岛,因此建设成本高,修建难度大,C错误;隧道采用钢壳混凝土沉管结构,旅客不能欣赏到隧道外的水下风景,D错误。故选B。
2.D
【解析】深中通道沉管工程位于珠江口的海底,冬季珠江处于枯水期,水浅,且夏秋季节易受台风影响,风浪大,不易施工,故选D。
粤港澳大湾区继港珠澳大桥开通后又一项超级大工程正在建设中,这就是一条总长24公里的 “深中通道”(连接深圳到中山)。受航运和空运等条件限制,采用了“东隧西桥”的设计方案,其难度堪比港珠澳大桥。读下图,完成3-4题。
3.两座跨海大桥建设面临的共同自然障碍有
①海域宽阔 ②海啸 ③海冰多 ④台风多
A.①② B.①④ C.②③ D.②④
4.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,当地向粤东、粤北和粤西等边远地区转移产业,主要原因是
A.资金密集型转出
B.能源资源不足
C.加强区域联系和协调发展
D.改变地理景观
答案与解析
3.B
【解析】两座跨海大桥所处海域宽阔、水深、流速急,工程量大,难度大,①正确;海啸是由海底地震、火山爆发、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,该地发生海啸的概率较小,②错误;该地位于回归线附近,气温高,无海冰出现,③错误;该地临海且位于低纬度地区,台风多,④正确,综上B选项正确。故选B。
4.C
【解析】随着工业的发展,企业增加,环境污染加重,污染治理和控制费用增多,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,将原有传统产业向外转移,为新产业腾出空间,且利于加强区域联系和协调发展,C正确;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,劳动力工资大幅度提升,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和地价上涨,转出的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,A错误;转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能源需求量不大,B错误;产业转移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理景观,但改变地理景观不是主要目的,D错误。故选C。
*声明:图像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著所有,本号为整合发布。*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,不代表本号立场